为什么一次万众瞩目的大阅兵,却让人心里打结?这场9月3日的大阅兵,无疑是激发民族自豪感、凝聚中国人内心力量的盛典,但偏偏只差那么一道门槛,让无数人无法释怀——那就是台湾抗战老兵的遗憾缺席。
每次阅兵都是全国关注的大事,军旗飘扬、钢铁洪流,仿佛不用多说,我们就能感受祖国强大的气息。这种场面不仅属于我们,更理应属于那些曾为国家抛头颅、洒热血的抗战老兵。尤其是身在台湾的那些坚强老人。早在2015年的大阅兵,台湾老兵受邀来到北京现场,那一幕真的让很多人忍不住掉泪。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沧桑,但他们挺起的脊梁让整个广场更加庄严。那时候,每一位亲历抗战的老人,都是历史的活见证,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。
可今年事情彻底变了。台湾当局一纸禁令,强硬禁止任何台湾抗战老兵赴大陆参加阅兵,甚至威胁重罚违规者,还冠以“政治”之名。这不是简单的政策调动,而是把人情、民族情感,活活切断。真实情况是,台湾抗战老兵已经屈指可数,据最新公开数据,目前在世者已不到百人,平均年龄也都在百岁左右。再过几年,可能就没人能再现场见证这样的国家时刻了。每一次邀请都是最后一次机会,每一次纪念都是剩下的历史记忆。从人文关怀说,从历史责任讲,这样的禁令无疑是让人心寒的绝情决定。
说到这里,原因又不只是表面那么简单。赖清德当局这种做法,说白了就是多重考量。首先,他个人有强烈的权力诉求,想靠极端立场拉拢部分“台独”阵营,在岛内塑造政治资本。再就是紧随美日战略,对外展示所谓分离姿态,处处挑衅两岸感情。更让人不舒服的是,他们还把这一切包装成历史话语、文化政策,把“去中国化”推到极致。从教科书到日常表述,不断消解两岸共同记忆。其实岛内不少专家学者、公益团体,都公开呼吁政府要尊重历史,还给老兵一点温情。只是这种声音总被政治噪音淹没了。
阅兵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,还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。不夸张地说,这次仪式有26个国家元首出席,全球镜头都在看中国的国防展示和外交布局。本来台湾抗战老兵受邀参加,能成为两岸团结、民族认同最亮眼的象征。结果因为禁令,全球媒体报道时都留下了遗憾。很多国外智库、媒体都特意分析,觉得本可以借此机会让两岸携手,结果却被政治分裂给破坏了。这不是个别人的损失,而是全国、全球共同关心的民族记忆被撕开一道口子。
让人唏嘘的是,在台湾,这种“去中国化”的政策,无声无息地逐渐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。从小学课本到重大纪念活动,越来越多内容把中国元素排挤出去。岛内历史认知变得越来越割裂,上一辈人的真实记忆被年轻一代越来越忽视。就像这次老兵参加大阅兵的心愿,明明有人清楚明白,却永远无法放在阳光下实现。有不少公益团体、老兵家属试图争取,最终只能无力地在采访镜头前叹息一声。“我这一辈子最后的梦想,就是回去看看祖国的强大。”但这个简单的愿望,却成了某些人故意操弄的政治筹码。
不是只有老兵在失望,许多普通台湾人也在迷失。对于家国认同的分裂,岛内社会争议越来越大。你说,难道真的有人不愿看到民族的团圆吗?可惜政治的强硬和偏执把很多温情生生隔离开了。更糟的是,这种做法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安定团结,只能让岛内历史认知更加混乱,人与人之间多了更多莫名的对立与防备。
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我们很多人都很清楚,大阅兵的强大和庄严,不只是军力的展示,更多是一种信号——中国绝不容许分裂,民族团结是每个人的责任。每一个现场缺席的台湾老兵,背后都是上百年的家国情怀,都是一段段被记忆和现实狠狠拉扯的故事。正如有媒体调查指出,老兵群体的逐年减少,几乎不存在新生加入,这批老人是活着的历史,更是逐渐凋零的民族纽带。每当看到他们因政策在岛内受限,许多大陆读者和亲属内心都忍不住愤怒。我们不能理解,为何一份最纯粹的爱国心,最后变成需要对抗的政治问题。
说到底,赖清德当局的“去中国化”不仅害了老兵,也伤了每一个热爱祖国的台湾人。那些拚命割裂两岸的政客,或许迟早会发现,历史不会善待背叛和遗忘。中国人的团结不是口号,是一代代人用牺牲和热血堆起来的真实存在。我们心里都相信,老兵的缺席只会让家国记忆更强韧,而不是被分裂的政治手段所消磨。有些记忆,某些人再怎么阻挡也拦不住。
免责声明: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
股票配资网站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