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灿。 臧翔宇 摄
□胡欣玥芮天舒祁绩
外出采访结束后,王灿轻轻推开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中心时政新闻部的门。工位上屏幕亮起,她在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,被凝练进一篇篇稿件中。
“信息浪潮里,太多声音转瞬即逝,我想做那个打捞真知、传递温度的人。”谈及职业选择,王灿眼中满是坚定。对她而言,时政新闻记者不只是一份职业,更是与城市同行、与时代共振的旅程,每一次提笔,都是在为南京的发展书写生动注脚。
新媒体浪潮中的“探索者”
自小怀揣记者梦的王灿,对写作的热爱随着年龄增长愈发强烈。2013年,刚大学毕业的她如愿加入南京报业传媒集团,成为南京日报新媒体中心的一名编辑。
她成了南京日报、南报网等媒体矩阵账号的“操盘手”。面对政策文件,她善于拆解条文,搭配图表和动画制成H5图文,让市民一眼看懂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政策内容。
编辑工作犹如与时间赛跑。凌晨改突发稿、清晨推早间资讯、深夜回复读者留言,是她的工作常态。但她乐此不疲,“我反复琢磨读者‘想知道什么、需要什么’,以此打造新闻产品,让读者及时、准确地获取有价值的内容。”
创意和策划,是编辑的核心素养。令王灿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反映地区引才工作的选题。她与团队讨论后,决定跳出宣传政策条文的传统方式,转而聚焦个体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鲜活故事:有放弃海外高薪回宁创业的博士,也有扎根产业园区潜心攻关的工程师。她通过文字与短视频,展现了政策如何为人才梦想铺路。
2017年,值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,新媒体中心策划开展“抗战家书”征集暨诵读活动,打造融合传播产品。
如何让历史题材打动年轻人?王灿和团队成员将37封家书制作成适合移动端传播的新媒体产品,让读者“听”到家书里的家国情怀。该系列报道覆盖超450万人,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融媒创新三等奖。
时政报道里的“守夜人”
2021年,王灿转型为时政记者,加入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中心时政新闻部。多年的新媒体经验成为她的优势:与读者互动练就的情绪洞察力、多媒介融合的表达能力以及深入骨髓的“用户思维”。
稿件撰写是对耐心与专业的考验。王灿常常逐字推敲,既要确保表述精准,又要让文字有温度。有时她会为一句话反复修改十余次,琢磨是否符合政策精神、是否便于读者理解,“唯有以耐心为笔、以责任为墨,才能将重大时刻转化为经得起推敲的历史注脚。”
长期实践中,她逐渐摸索出一套挖掘时政报道独特视角的“方法论”:从细节入手,以小切口展现时代发展大主题;坚持民生视角,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对百姓生活的具体影响;追踪政策脉络,结合南京实际分析举措创新点。
2022年,她与同事从一场人才工作会议中捕捉到新闻点,合作完成《“万凤还巢”盛景在宁加速呈现》。该报道跳出会议新闻的传统框架,从人才政策的落地实效切入,生动展现南京引才成效与城市魅力,获2022年度江苏省好新闻(文字作品)消息一等奖。
城市记忆的“书写者”
时政报道对责任心要求极高,王灿用“时时放心不下”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——即便稿件已提交审核,见报前她仍会反复检查,确保内容准确无误。
工作之外,她始终与这座城市保持“对话”:读历史书籍触摸南京的过往,去老街区感受市井烟火,到新城区体验科创活力。这份热爱让她始终保持对城市变迁的敏锐感知,也成了她创作的灵感源泉。
2018年,她参与策划的《发现秦淮河,行走秦淮河》系列报道正是这份感知的结晶。为做好报道,她与团队沿秦淮河徒步数十公里,走访居民、商户与学者,通过细腻的文字和镜头语言,展现秦淮河两岸的生活图景与变迁历程。该作品荣获2018年度南京市好新闻媒体融合一等奖。
“我太爱南京了。”谈起这座城市,王灿语气中满是温情,“这里有老城南的烟火气,也有河西新城的现代感;能在明孝陵触摸历史,也能在紫金山实验室看见未来。这种古今交融的感觉,特别迷人。”
展望未来,王灿目标清晰:深耕时政报道,成为兼具政治洞察力与传播创新力的记者。“我不想只做信息的传播者,更愿意成为‘硬新闻’的‘翻译官’,把政策带来的影响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,让更多人读懂南京。”她说。
夜色渐深,王灿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,屏幕上的文字不断跃动,她与南京共同成长的故事,仍在继续。
股票配资网站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