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句“他咋没刹车”,简直是2024年度最值得裱起来的奇葩言论,没有之一。
真的,我愿称之为“甩锅艺术”的巅峰之作。
这话从一个理应为人师表的家长嘴里说出来,轻飘飘的,却比冬天的冷风还扎人。
法院一纸判决,赔偿3.5万,对面的家长眼皮都不抬,慢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两千块钱,还附赠了这么一句直击灵魂的质问。
那一瞬间,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叫“只要我不尴尬,尴尬的就是别人”的究极形态。
这事儿得倒回去说。
江苏江阴,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傍晚。
外卖小哥林先生骑着他的小电驴,奔波在KPI的洪流里,脑子里盘算的可能是下一个订单的地址和时间。
而路边,两个小男孩正在上演他们的“世界杯”,一个足球,就是全部的青春。
然后,意外就这么来了。
没有一点点防备。
那颗足球,像喝醉了酒的醉汉,毫无章法地一头扎进了非机动车道。
下一秒,就是一阵金属摩擦地面的刺耳声响,伴随着林先生的一声闷哼。
整个世界安静了。
监控视频里,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当场石化,另一个,估计魂儿都吓飞了。
左手小指指骨骨折,内固定手术,医药费哗啦啦地花了一万四。
这还只是个开始,误工费、营养费,对于一个靠跑单挣钱的普通人来说,这无异于一场小型灾难。
林先生觉得,孩子小,不懂事,这锅总得大人来背吧?
于是,就有了后来的调解会。
那场面,可比电视剧精彩多了。
一位家长勉强露了面,另一位直接“信号中断”,联系不上。
来了的这位,张口就是“我们只出2000”,那感觉,就像是在打发路边的乞丐。
这还不够,他还抛出了那个振聋发聩的问题,把矛头直指受害者:“他要是开慢点,能刹不住车?”
听听,这是人话吗?
这种逻辑的可怕之处在于,它试图用一个假设,去推翻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。
这就好比你走在路上被高空抛物砸了,肇事者却说:“谁让你从这儿走的?”
这背后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私和傲慢——我的孩子没错,就算错了,也是你活该。
这种家庭教育下,孩子学到的第一件事,恐怕就是如何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。
我们常说的“熊孩子”,根源往往不在“熊”,而在“熊家长”。
法院最终的判决,就像一束光,终于照进了这片逻辑的沼泽地。
法官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他们一个常识:林先生正常行驶,无过错;对于突然滚出的足球,他没有预见能力,更没有三头六臂去瞬间反应。
因此,监护人承担全部责任,赔偿3.5万。
这3.5万,赔的不仅仅是林先生的医药费,更是给这对家长上的一堂昂贵的社会实践课。
这堂课的主题就是:责任。
我们这个社会,总是在谈论“巨婴”。
什么是巨婴?
就是明明已经成年,却依然用孩童的思维去处理问题:全世界都得让着我,我犯了错都是别人的问题。
而这种思维,很多时候,恰恰是父母亲手“喂”出来的。
他们用无底线的溺爱和毫无原则的袒护,为孩子构建了一个虚假的世界,在这个世界里,孩子是永远的国王。
可社会不是你家客厅。
你不能指望马路上的每一个司机都为你家孩子的“即兴发挥”时刻准备着紧急制动。
公共空间的意义就在于,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让渡一部分个人自由,来遵守共同的规则,以换取所有人的安全。
当你的孩子把马路当球场时,他破坏的,正是这份来之不易的契约。
而你作为家长,非但不及时制止,事后还百般狡辩,那你破坏的,就是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。
所以,别再问“他咋没刹车”了。
不如回家问问自己,作为父母,你们的“责任刹车”安装好了吗?
别等到孩子在社会上闯下更大的祸,被撞得头破血流时,才追悔莫及。
到那时,可就没有3.5万这么便宜的账单了。
你说呢?
股票配资网站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